默默聊聊五四三 默默尋味 | Facebook
瓷瓶老酒讓人又愛又恨
在中式白酒世界裡,瓷瓶陳化效果從前至今普遍認知是遠遠勝過玻璃瓶,當然這和瓷土成分與燒製方式多少有些關係,不過我覺得影響最大的應該還是各家戶的陳酒環境,例如溫度、濕度、光害等等。
雖然瓷瓶老酒很多人都說不錯,但重點要先看保存狀況,然後還是要開瓶喝過最準,因為任何標示如大麴或陳高,都只是告訴你這瓶酒的內容物,並不等同好酒的代名詞,畢竟我也喝過很普通的大麴酒,更何況每個人喜好不同,所以酒要自己喝過最真。
在挑選老瓷白酒時,現在二手市場都會以秤重方式來粗判是否有失酒,但只看重量挑酒是有風險的,因為早期瓷瓶重量和品質參差不齊,所以有些空瓶會很重而導致誤判,因此挑選瓷瓶老酒,最好要搭配手搖感判別瓷瓶裡的水位有多滿。
有了重量與手搖感粗判後,如果遇到失酒,那到底還值不值得買來賭一把?
如遇有失酒問題,當然要先看失酒的嚴重性,通常高粱不到九分滿的我會考慮放棄,大麴不到八成五分滿的我也會考慮放棄,因為如果失酒太嚴重時,也代表瓷瓶裡的空氣較多,講白了就是過度氧化而酒精度降低,那就很可能會遇到酒已轉酸或倒出來喝時易轉酸。
當然挑選購買老瓷瓶,我還會再搭配整體外觀保存狀況來決定是否購買,例如封膜的完整性有多少?封膜附近是否有酒漬?然後瓶頭的鬆動性如何?這一切都會影響我購買一瓶瓷酒的價格高低和意願。
這不是說買瓶老酒來喝要這麼龜毛,畢竟我是要開來喝的,如果失酒太嚴重或保存不當,有些酒開瓶變酸就算了,最怕遇到讓人意想不到的驚世怪味,有些味道真的會讓你懷疑人生!
不過…
有時就算重量足與手搖水位滿,然後再加上外觀都完美,這也不代表你買的瓷酒就一定穩妥,因為早期瓷瓶的軟木塞,會讓有些酒開瓶倒出來已明顯受到軟木塞汙染而酒色變黃,遇到這也只能笑笑以對。
但同時也要在這特別提醒,酒色變黃不代表一定是受到軟木塞汙染,有些長期瓶陳後的酒色也會有極淡的黃,所以正常老酒的陳化讓酒色轉黃,都是很淡很淡而似有似無的黃,通常不會是很明顯的黃。(這裡先說我講的是臺灣一般中式白酒)
最後,如果酒色清透以及無受軟木塞汙染,但剛開瓶品飲卻遇有明顯異雜味時,當下也請你不要因此就馬上對一瓶酒下定論,因為這些異雜味都蠻有機會在開瓶後漸漸轉換消散,畢竟一瓶酒已沉睡幾十年,那你是否也該讓它甦醒打扮與給一個機會擇日再品呢?